DEPT .OF 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 & CONSULTATION
2014年11月21日,由CBC学院召开的第一期城市复兴研讨会,汇聚来自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副所长彭剑波,北京艾迪尔建筑装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劲,法国AS建筑工作室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李书雯,ASGG中国区总监罗为为,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陈颖泽等多位实战派专家,聚焦“城市复兴”的热点问题,并分享项目案例实践经验,通过旗帜鲜明的话题,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提出各自的想法与思路。
城市复兴的是什么?
城市复兴的模式转型的一个关键点,是立足于文化的城市复兴。城市面对引进变化的时候,自身必须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转型,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从低廉价的劳动力变成创新创意思维的转型。城市新城和旧城需要同步发展,并非单纯的老城更新改造,或是单一的新城拓展,它们之间是有联系。不是单纯为了改造而发展,或者单纯为了发展而发展。
以北京二环内的人文街景为例,这些正在失去北京味道的内环街区的主要原因。首先,多数北京原住民的居住场所已经由原来的市中心移居到四环五环外,真正的保有老北京文化的人其实都已不再内环圈内。随着城市开发范围的扩大,原来四合院催生出的北京特色正在逐渐淡化,相对融洽易处的环境被大倍速的扩张,物欲、观念、距离等因素的改变太大,人们交往的空间反而正在缩减。城区内大面积的建造商业,公共空间的刻意塑造,虽然设置现代化标准在逐步提高,但是城市的味道越来越不足,这其实是需要一个软性更新的提倡,比如市民文化,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空间概念的诠释,一个亲近自我的城市才是值得体味的。同样产业园的更新,也是需要一个非常软性的,注入新活力的动作,产业园的生长空间才是有机的。
城市复兴中老城区模式转型的细化,催生转换内容的多样性,这些多样化的内容可以发掘出城市中具有连带感的东西。一个可以归为遗产类的建筑,应该是一个城市记忆的平台,一种具有归属感的情感联结等等,由此围绕这些承载的实体,挖掘它的人文价值;从而,因由这些多向辐射才能带动多元素的模式转型。
比如最初田字坊、南锣鼓巷老旧街区的再生是始于民间自发式的更新,这些星星点点的律动带动起一条街区的重新定义。其中,街区内以人的活动为着眼点的软件条件的更新,是赋予老旧街区重生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将这些自发更新软性内容进行内在的再设计、再发展,才是构成今天这些街区成功的原因。
再发展、再设计的过程中保留原创的格调,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搭建起的网络作为城市复兴规划中的点,扶持软件更新所衍生出的创造力量。尽管改造后的城区是开放性的,内部依旧是原汁原味的存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